“煎熬的时候就扛着,然后继续练,我们都不想输掉任何一个球。”40天集训的日子在队长李昕怡的脑海中翻飞,是艰难时流泪宣泄,是每场练完后脚底冒泡的疼痛,是大汗淋漓后的疲惫无言。40多天后,中南女子乒乓球队成员三次屡登最高领奖台,欢呼与掌声响彻场馆上空,五人捧起金光闪耀的奖杯,泪花在眼眶打转,所有付出也终得回响,旅程告一段落。

中南大学代表队合照
为应战此次大运会,学校通过对比整合全年乒乓球校队成员比赛的综合成绩,李昕怡、王晓茵、刘湘冉、冯诗炜、涂予菲位列前五,成团出战。8月1日,在教练易芳贤的带领下,五位出赛队员展开最后的冲刺集训。日均6个小时高度训练,队员围绕技术、战术、体能和比赛心态等进行全方面的备赛。“每天练完,完全不想动。”是五名队员共同吐露的训练状态。
然而,艰苦的训练之外困难仍重重。“队内模拟赛时,我们团体一直在输。队员们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受伤的、生病的、状态下滑的,那段日子大家都很难。”易教练回忆起备赛过程的坎坷,语气里满是对队员的心疼。“易教练给了我们很大的包容度,让我们没有心理负担的去积极备赛,虽然辛苦,但是正是想要夺冠,我们才选择吃这么多苦。”李昕怡坚定地坦言道,对金牌的渴望是鞭策她们继续向前冲的信念和动力。
而队伍前行的力量少不了一份来自并肩同行的队友,备赛的瓶颈期在彼此的一次次拍肩打气中慢慢化解,从备赛走上竞赛场,团魂始终证明着它背后巨大的支撑力量。
多板回合失误不断,多处高球被打丢,领先优势被追平,女子双打决赛走向第四轮相持阶段。“是不是要输了。”自我怀疑的声音不断地向王晓茵涌来,多处失球扰乱了她的赛场思绪。“不要再想着刚刚的失误,我们往前看。”搭档刘湘冉的一句话激发了王晓茵的重整旗鼓的勇气。观众席上,队友们拼命地呐喊振奋人心,被调动起的荷尔蒙让王晓茵找回了赛场上凶而稳的自己,在与刘湘冉的默契配合下,最终她们成功拉下关键一分,将金牌收入囊中。
赛场上不仅有实力上的比拼,更有头脑上的对抗,能够随机应变地应对变化着的局势,团队将敢拼的精神书写地淋漓尽致。女子团体决赛开赛前,教练同队员依据比赛中对对手的观察和分析,预计接下来的决赛局对位将面临着场场不占优势的局面。“是否要调整惯用的出场顺序?”成了队伍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延用李昕怡、王晓茵作为固定一、二号位,还是将年龄最小的涂予菲调整至二号位以争取其他位可能的绝对优势,易教练将两种方案的利弊清晰摆明,队员们在自主投票表决下,决定“冒险”地按新的阵容打。
出其不意的阵容超团队预期,打出了极好的效果,一举夺得女子团体桂冠。“第一次参加大运会,面对对面实力强劲的对手,我虽然紧张,但我想,既然上场了就不能有包袱,得拼。”大一的涂予菲正是赛场上那匹黑马,超水平发挥让人眼前一亮,守下一城,为整体局势带动了良好的士气。

中南大学团队合照
直播屏幕上,祝福的字句与表情包不断滚动、刷屏;现场观众席上,兴奋欢呼与喜极而泣一起上演。大学组女子单打、女子团体、女子双打金奖,女子双打银奖收入中南女子乒乓球队囊中,她们深知这一切荣耀背后的不易,在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皆化成心中一句“这么多天没有白付出”的坦然自若与坚定。
“要享受乒乓球带来的喜与悲,好好庆祝‘喜’,因为不是每次都能拿冠军,每一个冠军都来之不易。同时,也要好好感悟‘悲’,每一次失意,都在说明你向成功更进了一步。”易教练语重心长地坦言乒乓球竞赛精神的本质,眼眸中蕴含着对团队未来的期待。方才下领奖台上的她们,似乎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应,用背影告诉着竞赛赛场:“我们下次还会全力以赴。”(学生记者/王棨 孔鑫)